提起太湖,很多人马上想到著名的“太湖三白”———白鱼、银鱼和白虾。然而,近年来,太湖流域渔业资源过度开发,已严重影响到生态环境。为了保护太湖水生生物资源、促进水域生态环境有效改善,相关部门出台规定,自今年10月起,在太湖水域作业的渔业生产者全部停止捕捞作业,收回太湖渔业生产者捕捞权,撤回捕捞许可等相关证书,并予以注销。接下来,太湖边的渔民将用十年“无渔”换年年有鱼。
十年“无渔”换年年有鱼
有关专家表示,太湖此次十年“禁捕”,实则是“退捕”,两者意义大有不同。“退捕”并不意味着不再捕捞,今后相关部门将会有组织地进行适当捕捞,改变原有容易滥捕的捕捞方式为有增殖、有配额的捕捞,以便更有效地保护好鱼虾资源。
太湖渔业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农业农村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所长徐跑教授介绍,实施十年禁捕,多数鱼类可以完成3个世代的繁殖周期,可实现鱼类资源数量的多倍增加。
“十年禁捕,是国家生态发展大计,是为了破解资源越捕越少,生态越捕越糟,渔业发展越来越难的恶性循环。我们需积极做好应对,成立渔业合作社,抱团发展。”浙江长兴新塘乡的一名渔民说。
面对长达十年的禁捕期,显然除了渔民,渔家乐等和渔业相关行业都免不了受影响。据新塘一位农庄老板介绍,太湖开捕期,来农庄吃饭的以散客居多,大多都是冲着太湖鱼鲜而来。当问及太湖禁捕会带来哪些影响,这位老板的回答却颇显轻松:“以往太湖大规模捕捞也就持续一个月,真正的影响也在这期间。眼下,淡水水产养殖规模早已远超野生捕捞,鱼鲜品质都很不错。禁捕后,对农庄经营影响不会太大。”
渔民“上岸”转型谋生计
今年26岁的刘勇是新塘乡的一名渔民。他说,打记事起父母就一直干着捕鱼的营生,家里有条小渔船,办了捕鱼证,一家人靠湖吃湖,以船为家。“那时父母出船打鱼,总是没日没夜、起早贪黑地忙活,自己也只能帮点岸上的忙。”刘勇介绍,如今太湖实行全面禁捕,一家人需要另谋生计。“一直和鱼打交道,多年来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上岸’后,父母打算承包鱼塘干养殖,收益应该不会差。”刘勇说。
刘勇表示,禁捕带来的失落在所难免,但更多的还有庆幸。渔船回收后,政府将出台政策,可以获得部分补偿,同时,十年禁捕,让太湖得以休养生息,往后从事渔业发展空间或许更大。
有关专家表示,渔民长期捕鱼捕虾,了解鱼虾的习性,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变捕捞为养殖,实现转产就业增收。只有让渔民顺利转产就业,找到可靠的工作,获得稳定的收入,十年禁捕才能真正“立得住”。 (王宁 综合整理)
《中国食品报》(2020年10月13日06版)
(责编:王彬)